北美餐饮人专属的交流互助平台

您无需注册即可发帖,但注

册后可保留并编辑发帖记录

PF Chang’s Home Menu 系列产品实物包装展示,包含单人份、家庭份、春卷小吃及配菜等,突出品牌冷冻预制菜的多样性。

预制菜与北美中餐的新拐点:从罗永浩 x 西贝之争谈华人在美国开餐馆的难点、痛点与趋势

近几日,“罗永浩 × 西贝”的争论把预制菜再次推上风口。北美餐饮通在事件最新进展基础上,结合美国监管与市场调研,拆解北美(尤其中餐)对预制/半预制的真实使用场景与消费者接受度,并给出面向华人在美国开餐馆的可靠建议。

事情脉络速览:知情权与定义之争如何点燃“预制菜”话题

  • 9月10日,罗永浩在北京西贝用餐后公开吐槽“几乎全是预制菜,还那么贵”,并呼吁立法强制标注餐厅是否使用预制菜,引发舆论海啸。
  • 9月11日,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回应称“没有一道预制菜”,并表示将走法律程序起诉维权;随后西贝公布罗永浩所点的13道菜的作业指导书、开放后厨、推出“罗永浩菜单”等,以证明其流程合规与现做属性。
  • 9月12-13日,媒体继续追踪,评论集中在行业标准缺失与定义模糊,以及消费者知情权该如何实现等议题。西贝亦称事件已对其营业额造成短期影响。
  • 9月13日,罗永浩在微博表示”西贝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了“。宣告将不再在此事上采取进一步行动,为争端画上句号。

总体来看,双方形成知情权诉求 vs 行业实践与定义的对峙格局,法律程序尚未公开进入实质阶段。

北美预制菜:法规、供给与消费者接受度

监管重点:美国更强调”营养透明“,而非”工艺披露“

在美国联邦层面,连锁规模大于等于20家门店的餐饮机构必须在菜单上标注卡路里信息,并在顾客提出要求时,提供脂肪、糖、钠等营养细节;但并不强制披露食材是否为”预制/预先加工“或中央厨房来源。

这意味着”怎么做“的透明度主要由企业自愿与市场博弈而推动。

同时,供应端受《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》(FSMA)预防性管控框架约束,食品工厂要做危害分析与风险导向向的供应链控制,以保障冷链、加工、分装等环节的安全。也就是说,美国把监管重心放在了食品安全与营养信息,而不是生产”方式标签“。

经营现实:美国餐饮劳动力与成本,加速”半成品“的普及

2025年的前8个月,美国餐饮净新增岗位不足1.3万,行业用工基本持平;成本侧,加州快餐时薪自2024年提高到20美元,并设年度调整机制,这些都在倒逼连锁与独立餐厅积极寻求降本增效的解法。预制菜/半成品因此更被采购端青睐。

餐饮行业媒体与食材分销商也将”省工、省时、稳定出品“列为产品与菜单策略的关键词。

消费端:便利与”餐厅级体验”的悖论

美国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接受度在疫情后显著提升,冷冻食品赛道(含亚洲风味)持续迭代,主粮与主菜品类迅速扩张。层出不穷的”新品潮“,揭示了消费者”在家吃到餐厅感“的诉求仍在加速。

PF Chang’s Home Menu 冷冻餐宣传图,展示牛肉西兰花、鸡肉饺子、橙味鸡等预制菜,并附有“Explore Recipes”“Find out where to buy”等购买与食谱按钮。

PF Chang’s: 线下”现炒形象” x 线上”Home Menu 预制菜零售”

零售端的PF Chang’s: 覆盖单人碗、两人份、开胃点心与配菜

PF Chang’s 通过 “Home Menu” 将餐厅经典口味延伸到超市冷冻柜:

  • Single Serve Bowls 单人碗:橙鸡、蒙古牛肉、担担面、鸡肉炒饭、韩式猪肉碗等;
  • Entrées 家庭份/炒锅餐:橙鸡、蒙古牛、左宗鸡、鸡肉捞面、虾仁炒饭等(多为“锅内加热翻炒可食”);
  • Snacks & Appetizers 开胃菜:迷你春卷、鸡/猪肉饺子;
  • Sides 配菜:炒饭、茉莉香米、照烧西蓝花、芝麻豆角、蒜辣毛豆;
  • 另有瓶装酱料/沙拉酱系列强化“家庭复刻”。官方还提供“Where to Buy”入口,覆盖全美主流连锁超市与线上渠道。

2025年6月,PF Chang’s 仍在扩充冷冻产品:如蒙古牛肉单人碗(建议零售价约 $4.99)、虾仁炒饭家庭份(约 $7.99)、鸡肉饺子(16只装,约 $7.99)等,强调10分钟内即可端上桌——这侧写了零售端“省时与稳定”的卖点。

PF Chang’s 冷冻产品与酱料展示,包括单人碗、家庭份主菜、春卷饺子等小食、炒饭配菜、照烧酱及芝麻沙拉酱等。
PF Chang’s 冷冻产品全系列

餐厅端的 PF Chang’s:坚持“现做”,与零售端形成“双线协同”

PF Chang’s 的餐厅营销强调“Stay in. Eat like you didn’t(宅家也像下馆子)”式的餐厅级体验与“现炒现场感”(明档铁锅、口味可定制),而Home Menu则在零售端提供“餐厅灵感的家用速享”。这种“双线”使其既能满足现场体验,又能覆盖家庭冷冻/即食场景,在不稀释品牌的前提下扩大触达。

PF Chang’s 的做法,恰是北美中餐品牌将“堂食体验”与“零售预制”并行不悖的范式:前者抓体验与锅气,后者抓便捷与可得性。这也提示了在美华人餐饮的产品结构与渠道想象力。

华人在美国开餐馆:难点、痛点与机会

难点与痛点

  1. 用工与训练:后厨稳定度、技法传承和排班弹性始终是痛点。在用工增速放缓与最低时薪抬升背景下,岗位编制和人效模型必须重算。
  2. 成本结构:房租、保险、食材波动、平台抽成(外卖/团购)叠加,让“只靠手工现炒”的峰谷生产效率难以覆盖全天成本。
  3. 一致性与规模化:当门店多、厨师水平参差时,出品稳定度与备货损耗放大。预制料理包与中央厨房能缓解,但又面临“消费者对预制的心理门槛”。
  4. 合规透明:美国监管重在营养标示与食品安全,未涉及“预制/加工方式”的强制披露;一旦因宣传与现实落差引发争议,舆情与法律风险会快速放大。

机会/趋势

  1. “双通道”增长:借鉴 PF Chang’s,“堂食现炒 + 零售预制”两条腿走路:餐厅讲体验与人情味;零售讲便利、稳定、渗透率。
  2. 理性拥抱预制菜/料理包:在不牺牲核心风味与安全前提下,用预处理与价值型原料释放后厨瓶颈,做“少即是多”的菜单与备餐(例如标准化汤底、洁净预切、即煮面体)。
  3. 透明与营销:美国消费者对“餐厅级在家体验”的接受度提升,但对“预制”标签仍敏感。把“预制”讲清楚:我们为何这样做、如何保证安全和口味,比回避更能赢得信任。

给在美餐饮人的建议

先礼后兵,先把顾客体验放在台面上:遇到差评,第一时间对未达预期的体验致歉,说明会立刻复核菜品与服务流程。若菜品仍在桌或当场指出问题,无条件退款/重做,以兑现“我们承诺的体验”。同时公开采购与储存记录、批次与温控,给到店内其余顾客与公众一个可验证的“良心”。

据理但不“杠”:如果自查无质量问题,仍尊重个别口味/预期差异,不把“消费者永远是对的”当成推翻事实的借口;但若真做错了,“立正挨打”,并邀请公众监督,毕竟食品入口关系健康,更要讲良心。

价格与成本的“话语权”:很多争论源于“原料价≠卖价”。作为实操者要讲清楚食材只是总成本一部分:研发、培训、损耗、冷链、备餐时间、租金、人工与管理、合规、保险与平台成本……公开而真诚的解释,有助于弥合“定价不透明”的误解。

餐厅也有“择客权”的边界:服务是双向选择。我们欢迎不同口味与标准,但会坚持品牌的风味承诺、食安标准与表达方式。

预制不是“替代”,而是“传递”:把预制当作效率与标准化的工具,不是降低品质的借口。坚持健康原料与严格品控,让预制成为“传递家乡味道”的载体,而非口碑风险。

这些原则的落脚点是“体验 = 食品 + 服务 + 透明”。在美国市场,透明与一致性本身就是竞争力。

结语:把“预制”做成“信任工程”

“罗永浩 × 西贝”之争把公众视线拉回一个核心:消费者要吃得放心,也要吃得明白。美国市场的经验表明,监管管的是“安全与营养”,市场讲究的是“效率与真诚”。

对在美开中餐馆的华人创业者来说,关键不是“要不要预制”,而是用什么标准、讲不讲清楚、怎么把最后一口炒出锅气。当你把体验与透明都做到位,“预制”就不再是原罪,而是规模化讲好中国味的加速器。

选择版块
分享你的想法

Arrow as link

八卦交流

Arrow as link

餐饮招工

Arrow as link

店铺转让

北美餐饮通

餐饮人的  #交流中心

添加北美餐饮通
微信小助手

微信搜索:uscanyin
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:

北美餐饮通

餐饮人的  #交流中心

给管理员留言,我们将于24小时内回复

小红书搜索  北美餐饮通

北美最新趋势第一手发布